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鲤城区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7-05-24 | 字号:
  (征求意见稿)

2017 524

 

为深入落实《中共鲤城区委关于制定鲤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相关决策部署,全面分析我区科协事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明确未来五年我区科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前言

 “十二五”期间,全区各级科协组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科协的有力指导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履行“四服务一加强”职能,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提供科技决策咨询服务、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提升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鲤城区被评为省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区。以区科协年会、区级学会特色学术活动为主体的多层次学术年会开展经常,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成效显著,成功创建全国和福建省20162020年科普示范区,科普信息化迈出新的一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普惠城乡公众,青少年科技竞赛成绩保持全市领先水平,我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科技决策咨询服务扎实有效。科技人才成长促进工作持续推进。“建家交友”取得新进展,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手段和平台进一步拓展,“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社会形象更加鲜明。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科协基层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如期圆满完成区科协“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开创了科协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加快建设“经济升级版、城市升级版和东亚文化之都核心区、海上丝绸之路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区既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动力不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难度加大城市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的挑战,但同时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我区科协事业发展来看,“十三五”时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形势下,各级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意见精神,对强化我区各级科协组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保持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创新性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我区科协组织进一步强化创新服务能力提出了新任务。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新鲤城的决策部署,对我区科协组织主动适应和服务新常态、促改革增活力提出了新担当。

“十三五”时期,为更好地完成区委、区政府对我区科协事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担当,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科协事业发展在服务新常态的工作机制、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工作手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工作的机制和手段的创新、学会组织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与科技工作者联系不紧、“不亲不近”等现象依然存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努力开创科协事业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围绕鲤城区委、区政府对于我区科协事业发展的工作部署和市科协的要求,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四个全面”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坚持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示范区建设的事业发展格局和工作体制,为协调推进鲤城“四个全面”,奋力建设“生态宜居之城、都市产业高地、科技创新先行区、多元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我区科协事业发展,应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坚持政治担当。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一基本原则,以不断提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核心,全面落实“四服务一加强”的总体目标要求,引导全区科协组织以更加优良的作风、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举措投身于各项事业发展,将新常态下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同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相结合,为我区科协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准确定位。准确把握科协定位是科协组织明确自身工作方向的基础。全区科协组织必须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的角色定位,围绕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目标,强化统筹协调,将科技知识和成果普惠于全区公众,并认真履行服务创新驱动、助推转型升级的职责。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科协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以强化众创空间建设为抓手,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链接与整合,切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实力、自主创新水平持续提升,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坚持协同发展。健全科协组织网络,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建设类别多样、功能互补的协同发展平台。不仅要强化与科技界别的协同创新,而且要推进同各有关党政部门、群团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人才、资金、项目三位一体,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要素的汇聚融合效应,培育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与长效机制,推进科技资源、创新成果与经济发展的深度对接,助力鲤城区科技事业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区科协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示范区建设的创新驱动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鲤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科技群团发展体制机制;科协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四服务一加强”职能进一步强化,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二)具体目标

1、成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强化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为重点,改革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提高学会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能力,建设一批社会信誉好、发展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服务成效显著、内部管理规范的学会,其服务创新、服务政府与社会、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自身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建设一批在区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骨干学会,形成若干个学会创新联合体,成为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积极配合、主动对接“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邀请院士、专家来鲤开展决策咨询、项目对接、科学普及、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活动,为加快建设新鲤城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积极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发挥高端智力资源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工作站服务企事业创新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到2020年,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6,每年“6·18”签约院士专家项目23项。

2、大幅提升全民科学素质。2020年,以政府为主导、科协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可高效服务于创新驱动的现代科普体系基本形成,科普活动的覆盖面和实效性稳步提升,科技教育和培训体系健全完善,科普基础设施辐射覆盖80%以上公众,建设20个全区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升,一大批优质科普资源和可精准推送科普服务的渠道平台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2%,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示范区的要求相适应。

3、积极参加市科技思想库建设活动。以服务政策研究、学科发展和科协组织建设为导向,以课题研究、自然学科发展报告和学术沙龙为主线,积极参加市科协科技思想库建设活动为我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智力成果。

4、加快网络化科协事业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科协事业平台网络化建设,以“互联网+”为依托,以搭建各级各类服务于科技创新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为途径,探索并推广一批助推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网络化科协事业平台建设模式。到2020年,科协组织作为引智聚才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的网络化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5、“建家交友”工作卓有成效。积极推进“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强化“建家交友”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建家交友”工作机制,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体系,切实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建立科协干部直接联系科技工作者制度,大力举荐表彰各类优秀科技人才,全市的奖项争取有新突破,增强科协组织在全区科技工作者中的影响力、公信力、凝聚力和认可度。

6、不断健全科协组织。常委会、全委会工作制度更加健全、规范,作用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发挥,形成科学、民主、富有人民团体特色的科协组织领导决策和执行体系。全委会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更有活力。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科协组织网络,提高科协组织覆盖面,每年新成立企业科协组织6家以上,至2020年,全区企业科协动态总数达200家。切实做到“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比较密集,科协组织就要建到哪里”。

四、重点任务

(一)切实推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平台建设

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战略部署,以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为引领,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中更加奋发有为搭建发展平台。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

1)推进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深入开展。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会主角、专家主力的原则,按照“点状分布、链状辐射、面状延伸”的布局,大力构建创新平台,拓展服务模式,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创新要素深度对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融合,形成科协进军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标志性行动。

2)推进创新驱动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紧紧抓住“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之机。主动对接好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咨询、中国工程院中国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试点等创新项目。围绕数控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产业,结合“金桥工程”、“会企协作”等活动,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推广、创新成果对接和转化等服务。深入推进企业科协科技服务项目,积极开展创新方法培训、知识产权巡讲,加强一线创新工程师和专利应用工程师培养,促进企业科技人才成长。

3) 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专业的评估评价机构,对创新创业人才成果提供专业服务,推动创新成果孵化和科研成果转化。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学会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科技咨询、科技评估、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推广等科技中介服务。加强与高新园区、创业社区、科技孵化器的合作,共同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4) 促进科技帮扶更加精准。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部署,根据企业具体技术需求,组织院士专家到企业一线。创新服务模式,在科技服务、科普提升、阵地建设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开展多方位精准帮扶,不断总结试点经验并进行推广,扩大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倍增和蝴蝶效应。

.搭建学会协同创新平台

建立学会联合体。顺应学科广泛交叉、领域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学科相近、联系密切的学会组建学会群,在制造、信息、交通、生命等重点领域成立多个学会联合体,在学科发展引领、区内重点决策咨询和建议、创新评估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形成集群优势。

(二)推进学会改革和服务新创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学会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独特优势,突出学会对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对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学会工作作为科协主体工作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成效,大力推进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更加奋发有为。

.全面落实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1)加强优秀学会建设。打造一批学术水平高、发展能力强、内部管理规范、社会信誉好的优秀示范学会,带动科协所属学会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

2)加强学会核心能力建设。强化学术交流能力、学术评价能力、学术规范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学会在学术会议服务、科技期刊办刊、职业资格认定、科技评估、解读专业政策等方面的能力,强化学会的声音。

3)加强学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学会会员发展能力、资源动员能力、财务保障能力、决策层领导力和办事机构执行力建设。

4)加强学会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学会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和企业创新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强化学会以科技评估、咨询、鉴定等科技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

2. 加强学术会议质量提升

1)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区科协年会、区地理学会、数学学会、蔬菜学会、电子学会等综合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支持区级学会办好年会,培育标志性学术活动品牌。争取每个学会都有定期举办的标志性学术会议,在全区培育2个学术会议示范品牌。制定发布学术会议服务标准规范,建立学术会议监测评估机制。

2)建立学科报告制度。搭建高水平学科引领平台,建立学科引领报告制度,定期开展学科发展研究,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提出关键技术、重大选题、重大专项建议,优化学科布局,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促进学科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发布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年度报告,展示学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4.促进科技人员职业生涯拓展

1)深入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会设立青年专门委员会,建立青年表彰奖励平台,指导学会帮助年轻科技人员制定职业拓展规划。

2)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工作。结合科技人员的紧迫需求,积极开展科技人员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等培训活动,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扎实推进科技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3)鼓励企业一线创新工程师参加上级培训。鼓励企业一线创新工程师参加上级组织的企业创新方法培训、知识产权巡讲,积极组织引导企业一线科技人员组建创新小组开展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组建一批企业“创新小组”。

4)发挥同行认可作用。让更多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政府认可和社会认可。鼓励支持学会面向会员设立奖项,发挥好学会奖励的基础和权威作用。

5.推进学会治理体系改革与发展

1)改革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指导学会设立规模适中的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权责明晰的监事会、职业化的办事机构,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科技社团发展规律的组织体制。

2)强化学会办事机构建设。着力打造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专(兼)职办事机构,探索推进秘书长职业化,实施理事会聘任秘书长制。推进学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职业化建设。

3)完善会员管理与服务体系。优化会员结构,强化对会员的服务能力建设。

4)加强学会党的建设。扩大组织覆盖,在符合条件的学会办事机构层面普遍建立党组织,在学会理事会层面探索设立党委或党建工作小组,探索学会联合设立党组织。

6.加强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

1)密切关注学会承能试点工作。切关注上级学会承能试点工作,对稳妥承接专业技术人才水平评价工作、推动学会开展工程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团体标准研制、指导学会在战略和新兴领域制定推广团体标准、大力推动学会设立科技奖励等方面给予高度关注,为搭建工作平台,推动区级学会与上级学会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对接,上下联动,共同开展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

2)参照发布学会承能行为规范。参照上级学会承接的政府转移职能具体领域,参照推进相关工作规范,明确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内容、途径和程序。按照相关改革要求及政府购买服务有关规定,研究明确适合向学会购买的服务事项,推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3)加强对学会承能工作的监督评估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学会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自身承接能力和服务标准,建立奖罚措施,引导激励学会建立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的绩效评价机制。

4)加强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工作协同。加强学会的培训、交流、宣传,推进信息共享和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实践推广。

(三)推进现代科普体系建设

以创新、提升、协调、普惠为工作理念,以需求为导向,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为主线,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着力实施七大工程,全方位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不断增强科普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形成联合协作的全社会科普大格局,让科普成果有效惠及所有受众,推动我区科普发展水平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跨越提升,实现“十三五”末我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的目标。

.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

1)搭建科普信息化渠道平台。升级改造“鲤城科普”微信平台,择优扶持一批机构和个人的科普自媒体平台,通过内容共享、信息交互,形成结构完整的科普自媒体平台矩阵,利用矩阵达到链式传播的效应。

2)开发科普信息化内容资源。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参与科普信息化内容开发。积极引进和利用“科普中国”系列科普信息化资源。

3打造科普信息化工作品牌。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在科普传播中的积极作用,举办新媒体科普创作大赛和青少年、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促进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结合,提升我区公民科学素质。

4)全面建设社区全媒体科普益民系统。我区将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设社区全媒体科普益民系统。通过该系统的覆盖,一方面,科普宣传工作将打破传统单一的宣传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发现科普热点话题,有预见性地介入科学知识,快速辟谣、避免不科学行为的集中爆发,缩小信息鸿沟;另一方面,该系统将让社区居民更清晰地了解社区科普服务内容、办事流程,并及时传递社区科普服务信息、反映社区动态,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综合服务,推动社区信息化进程。全媒体科普益民系统的建成,将大幅度的增强科普知识宣传效应,对进一步提高我区全民科学素质将发挥较大的作用。

2.加快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进程

1)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指导。推动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基本建设计划。制定完善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规范标准和运行机制,研究制定科普基础设施的评估体系,开展监测评估工作。

2)创新现代科技馆体系。突出信息化、时代化、体验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社会化,推动由数量与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提升科普能力与水平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实体科技馆为龙头和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虚拟现实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现代科技馆体系。积极发展行业(产业)科技馆。加强对展览和教育活动的设计策划,强化运行规范管理,大力推动虚拟现实等技术在科技馆展教中的应用,增强科普场馆的展示和教育功能。扎实推进鲤城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加大科普大篷车的管理力度。

3)大力发展基层科普设施。在原有科普设施的基础

上,争取建设1个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积极推动科普服务站、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建设,使各类基层科普设施建设上新水平。

4)大力建设科普教育基地。依托现有15家区级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向社会免费开放;进一步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面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或展览馆,建设专门科普场所;开辟公园科普角、科普长廊,强化科普教育功能。制定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制度,加强工作考核和动态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5)促进社会科普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完善全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各类培训基地、文化场所和有条件的企业等增加科技教育内容,引导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园、旅游景区、地震台站、地震遗址遗迹等公共设施增强科普功能。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工程中心(实验室)、科技社团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科技类设施,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充分发挥地震台站、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高端科研设施的科普功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车间)或展览馆等,推动建设专门科普场所。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3.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提升工程

1)促进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努力使科技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校内外素质教育全过程。积极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扩大新媒体科普创作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展评、青少年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等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未来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机制,为具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未来从事科研事业创造条件和机会,加大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2) 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充分利用科普场馆、流动科技馆、综合科普教育基地资源,探索这些资源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通过征文、竞赛、评奖等多种方式,动员鼓励青少年广泛参加科技类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等活动,提高居民子女的科学素质。推动实现每位在校中小学生每年参观科技类博物馆(含流动科普设施)1次以上。提高中小学科技教育质量,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和参加科普活动的机会。特别要对留守青少年开展科技辅导、心理辅导、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阅历、增长见识。

3)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智力密集优势,动员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放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设施,广泛开展学生进实验室、动手做科研、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学生英才计划、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和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普讲师团进校园(社区)等活动,组织科学家与青少年面对面进行科技交流。促进科技教育资源转化为优质科普资源,形成支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社会化网络。

.开展科普传播协作工程

1) 推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推动制定鼓励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报刊以及公共场所LED电子大屏幕等载体,通过联办科普栏目(节目)的有效形式,推动电视台、广播电台增加科普节目的播出时间,出版单位增加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增加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加强科技专栏建设。

(2) 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普传播能力。有计划地开展大众传媒从业者科学素质培训,增强其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中的主动性与责任感,以及坚持科学态度,自觉抵制伪科学、反科学的意识。

3) 繁荣科普创作。推动制定科普创作的扶持政策,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以及科技成果普及、健康生活等重大选题,支持科普创作人才培养和科普文艺创作。推动各类大众传媒机构参与科普产品的开发和制作。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等科普产品在各社区发行和使用。开展科幻、动漫、视频、游戏等科普创作,加大科普游戏传播推广力度。积极培育市场,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科普创作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拓展科普惠民服务工程

1)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积极争取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资金,组织实施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采用“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资金投入方式,表彰和奖励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区设立科普惠农配套奖补资金,树立更多的先进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普带头人。

2)推动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推荐评选表彰10个全国和省级科普示范社区;围绕安全、健康、环保等主题,开展科教进社区等活动;继续抓好社区科普学校建设工作。

3) 开展好各项科普活动。深入开展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做大做强科普大讲坛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品牌科普活动。积极开展科技人才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大力普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等方面的知识和观念,传播科学的生产生活理念,反对封建迷信,帮助公众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制度。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的政策研究,推动制定科普学科发展、科普专业设置、科普人才评价标准、技术职务等相关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普人员的积极性。

2)注重科普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开展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组织、企业与相关机构建立完善科普人才继续教育基地,以科普组织管理、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科普活动组织、科普经营管理等从业者为重点,围绕科普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等,开展补充新知识、扩展新视野、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3)注重科普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重点在中小学、科普场馆、青少年宫等建立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推进文化与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明确科普职责,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结合各类社区科普设施和活动,培养和发展社区科普队伍。充分发挥企业科协、企业团委、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的作用,结合职工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和各类科普活动,培养和造就企业实用科普人才。

4)发展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完善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推动各级各类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科普志愿者社团组织,组织开展科普志愿者交流、培训、经验推广等工作。搭建科普志愿活动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在各类科普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完善科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中学生、传媒从业者参与科普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科普志愿者动员机制,发展应急科普志愿者队伍。

5)加强全民科学素质教育讲师团的建设和管理。不断充实全民科学素质教育讲师团队伍,将具有专业特长、热心科普公益事业且表达能力强的专家吸纳到讲师团队伍中来。优化全民科学素质教育讲师团讲座课题配置,选择一批社会需求的热点课题,吸引一批表达能力强的老科技工作者、高校职校教师、科研人员、基层业务骨干等充实到讲师团队伍中来。讲师团成员、讲座课题、课件通过公众科技网向社会公布,供市民选用。

6)加快高端科普人才培养。加大科普创作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培养一批高端科普创作与设计人才、团队与组织。鼓励和支持科技专家积极投入科普创作、科普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依托有条件的科技社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普场馆、传媒机构,扶持建设科普创作与设计培训实践基地。发挥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媒体、科技社团的作用,在实践中培养一批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才。结合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培养一批策划、设计、制作、传播能力强的科普传媒人才。加大中青年科普研究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科普理论研究和交流,培育和造就一批科普研究领军人才。  

7.促进科普产业助力工程

(1)完善科普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开展科普产品和服务发展相关政策研究,推动制定科普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将科普产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科普社会资源配置功能。

(2)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依托科普机构、科研机构、产学研中心等建立科普产品研发中心,开展科普产品和服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增强科普产品和服务的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开展科普创作和产品研发示范团队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探索科技创新和科普产业结合的有效机制。

(3)加强科普产业市场的培育。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优化和调节作用,利用科普活动、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场馆、科普机构等的有利条件,加大政府购买科普产品和服务的力度。鼓励建立科普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形成科普产业集群,实现集约发展。

(四)积极参与市科技思想库建设

充分发挥科协组织服务科技战略、规划、布局、政策等方面决策咨询的作用,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科技发展重大问题、我区重点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战略等,深入组织调查研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积极参与市科技思想库建设,为进一步加快市科协科技思想库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以促进科技人才成长为重点,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导向,开展“建家交友“工作,着力推进人才举荐、评价工作,努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大力推进科学文化建设工作,营造优良的学术文化环境,把科技工作者更广泛、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建立健全奖励体系

1)举荐表彰奖励杰出科技人才。按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有关要求做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推选工作,动员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福建青年科技奖”、“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紫金科技创新奖”、“运盛青年科技奖”等奖项评选活动。认真做好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表彰等项目候选人的推荐工作。

2) 建立完善表彰奖励机制。积极探索科技奖励同行提名制。按照优化结构、明确定位、体现特色的要求,规范提升学会设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打造科技群团表彰奖励品牌。

.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举荐力度

1)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发挥学会和学会联合体的同行举荐作用,重点资助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自主选题开展原创性研究,给予连续三年的稳定支持。加大托举工程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的对接,形成对青年人才职业成长、持续支持的重要平台。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为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探索新路。

2)支持学会开展创新青年人才托举工作。充分发挥学会“小同行”和高水平专家聚集的专业优势,指导青年人才过好“科研黄金期”,打好职业基础,激发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市级甚至是省级科技领军人才重要后备力量。引导、推动学会组建学会联合体建立面向大学科领域和完整创新链的人才选育体系,形成具有某一学科、某一行业特色的人才成长模式和人才评价标准。

3)支持学会成立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支持学会推荐青年人才参与国内外学术组织、学术交流和重大科研活动。支持学会为青年人才成果转化鉴定提供帮助。支持开展学会青年学术年会等品牌和工作。

3.重点加强科学文化建设

1)构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长效机制。推动学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加大对科研诚信、学术道德的监督力度,推动建立学术不端行为举报机制。

2)保障学术民主。搭建自由表达学术观点的交流平台,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术自治制度,健全激励创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构建学术生态、学术民主和学术问责制相辅相成、和谐的学术生态系统,在加强学术民主的同时,加强学术问责制建设,使学术民主更加完善,学术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学术管理制度能得到不断改进和创新。

.创新科技人物宣传方式

(1)加大科技人物宣传力度。以弘扬科学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加强科技人物宣传。立足尊重史实、尊重科学家,宣传好在鲤工作杰出科学家的突出成就和高尚品格。

2)强化重点人物宣传。突出对基层、一线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宣传,展示科技工作者的突出贡献和感人事迹,维护好、塑造好鲤城区科技界的社会形象。

3)建立宣传工作大格局。围绕科技人物宣传,密切联系各相关部门,深入动员学会和各级科协的力量,建立以科协为中心、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宣传工作大格局。

(六)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对外科技交流活动

鼓励和支持学会与各级科协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对外科技交流活动,利用对外科技交流活动,了解和熟悉沿岸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风土人情,以便为政府提供接地气的咨询报告,并引导企业投资,规避投资风险。积极宣传我区鼓励和支持台湾企业家和青年来鲤投资创业的政策,推动台湾青年来鲤创新创业。根据我区科技产业发展需要,开展项目合作对接、科技咨询服务等,实现两岸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

(七)建立健全科协组织体系

根据科协事业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全面推进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科技群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建立科协会员制度

建立鲤城区科协联系会员制度。扩大科协组织在大型企业、新兴科技企业的覆盖面。建立区科协常委联系点制度,建立区科协与基层科协定期联系制度,建立学会评估体系和可进可出的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性的骨干学会,引导和带动更多学会参与创新发展工作,探索实施学会退出机制。

.加大科协干部培养力度

进一步加强科协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举荐科协干部,加大年轻干部交流力度,制定中长期干部培养计划,注重培养选拔能团结协作、敢担当作为、善组织动员的干部到关键岗位任职锻炼,规范干部廉洁服务行为,切实增强科协干部的组织发动能力。进一步强化科协干部的服务意识,积极推进科协文化建设。

.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

1)加强园区和企业科协组织建设。以科技人员密集的工业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新园区和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努力建好企业科技工作者之家,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搭建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2) 加强中小学校科协组织建设。加大学校科协组织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科协在促进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引导学校科协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创新、优化学风活动,积极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在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加强科协自身建设。科协只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扩大组织网络的覆盖面,才能增强科协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科协组织既有优势,也有弱势;科协工作既有顺境,也有困境;科协事业发展既有坦途,也有坎坷。要以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健全机构,加强培训,补齐科协组织建设短板;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以党的建设带动科协建设的意见》,推动全区各级科协以党的建设加强基层科协建设。加快科协事业发展。以开展创建科普示范县(市、区)为抓手,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努力提升科协整体工作上新的台阶;持续争取各级财政的经费支持,着力解决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滞后问题;重心下移,夯实基础,以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为重点,扶持各社区加强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和科学工作室建设

五、组织实施和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区科协事业发展在科协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坚持从严管党治党要求,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中共鲤城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实施办法,突出党建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加强思想作风能力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毫不放松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积极组织党建“三级联创”,坚持固本强基的鲜明导向,持续开展创先争优和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力量,确保科协事业有效推进,为“十三五”规划运行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纪律保证。

(二)强化绩效考评

加强对规划实施效果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建立以创新创造、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人才举荐、开放合作、组织建设等工作成果为导向的全面绩效考评体系,加强财政经费监管力度,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奖励机制与纠错问责机制,切实调动各级科协组织对规划实施的积极性,确保各项重大任务得到落实。

(三)强化保障措施

加强各级科协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强化干部管理,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科协组织信息化建设,提升规划实施的网络安全与支撑保障能力。健全完善科学共同体自律功能,倡导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与环境。